日期:2025-04-1112
海控科技在期刊《玻璃与搪瓷》第44卷第2期发表了论文《浮法玻璃下表面微斑的形成原因分析》。
为了减少玻璃下表面渗锡量、避免钢化彩虹的出现,一是加强锡槽密封,避免锡槽污染、减少锡的氧化;二是加入还原性强的金属,把SnO还原为金属Sn。但在加入还原性金属时,加入方式不当、加入量不合适或加入的金属不清洁、出现氧化情况时,又会产生下表面微气泡、微斑类缺陷,影响玻璃在电子行业的应用。论文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测试了浮法玻璃下表面微斑缺陷的形貌和化学组成,分析了玻璃下表面微斑缺陷的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锡液中加铁引起玻璃下表面微斑缺陷产生的原因:加铁引入的杂质会与氢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放出气体及杂质自身分解放出气体,把玻璃下表明顶出小凹坑。一次加铁量过大,因纯铁吸热,导致局部锡液降温过快,锡液中H2溶解度降低,析出H2;而且铁直接加入锡槽中还会造成铁局部浓度过高,吸引更多锡的氧化物发生反应,在玻璃下表面形成带有粘结物的小坑。加铁温度过高过低都容易导致玻璃下表面微泡的产生。实际生产中,通常在锡槽中温区(700 ℃)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往锡液中加铁,这样能大大降低玻璃下表面气泡的产生。
图1 玻璃下表面微斑内部微观形貌图